2025年2月23日,初春的阳光洒进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镇骡马口社区甘家寨村民小组整齐有序的安置小区,云南女声小编走进甘正芬家庭,聆听这个小村落靠奋斗换来幸福生活的故事。
骡马口社区整齐的安置房
荒山披上“蓝色铠甲” 成为村民增收的“阳光存折”
甘家寨曾是10年前鲁甸6.5级地震灾后重建的重点区域,地震后党和政府建设了新的家园。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龙头山视察时指出:“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如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盼,变成了龙头山镇经济振兴、增收致富的现实写照。依托乌蒙山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青花椒产业成为村民的“绿色银行”。甘正芬的大儿媳李井兰平日里负责在城里照顾3个正在上学的孙子,但一到周末,她就回到家里,一头扎进地里忙碌起来。“我在市里待不住,一直在记挂着我家的地。”李井兰一边给地里的花椒树、柑橘树浇水,一边说。
山上连片的光伏板
随着国家新能源政策的推进,村里开始在山坡荒地搭建光伏板,建设复合型光伏电站。甘正芬的大孙子,同时也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邹建国敏锐地抓住机遇,带领自家车队承包光伏板运输与安装工作。“我们车队一共承担了800多亩光伏用地的建设,车队里80%的都是咱们本村人,用地租金、青苗赔付、光伏板安装和维护,大家都靠着光伏板这个新产业增收不少呢!”他自豪地说。据龙头山副镇长沈亮才介绍,自2024年开始打造光伏产业,全镇已有2000余人通过出租荒地、参与光伏电站建设获得收益,曾经的荒山披上“蓝色铠甲”,成为村民增收的“阳光存折”。
“幸福生活靠奋斗 村里有劳动能力的妇女都在干力所能及的事”
走进甘家寨,最引人注目的是妇女们忙碌的身影。在政府援建的安置区楼房中,甘正芬的孙媳妇郑家丽经营的椒林鸡火锅香气扑鼻。“平时一天有四五桌,人多的时候有八九桌,我一个人忙不过来的时候,就要花钱请村里的小姐妹来帮忙呢!”如今已是3个孩子母亲的郑家丽生活忙碌并快乐着。“幸福生活靠奋斗,村里有劳动能力的妇女都在干力所能及的事。”郑家丽说,“开餐馆、民宿、小吃店的姐妹越来越多,街口摆摊卖零食的姐姐每到学生放学的时候,生意可好呢!”
骡马口社区的小吃街
午后的树荫下,社区里总能看到一群奶奶围坐一起,一边话家常一边敲核桃,她们将敲开的核桃仁按色泽分拣,外壳单独装袋,等待加工厂回收。“敲一斤核桃挣一块钱,每天能赚四五十元呢!”78岁的甘正芬一边和大家聊天,一边熟练地敲打着手中的核桃,身旁的竹筐里堆满核桃仁。除花椒产业外,龙头山镇核桃产业从2014年的6.1万亩扩大到了10.3万亩,年产值增加到了1.1亿元。当地的核桃粗加工厂把摘下来的核桃直接送到社区,有意愿的老人家在家里就能剥核桃,剥好的核桃又由加工厂的人上门回收,这种“居家代工”模式既盘活了老年劳动力,又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
围坐在一起敲核桃的社区老人
“得学习新技术 我们报名了无人机驾驶证培训”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的振兴。在镇政府的推动下,龙头山镇定期开展技能培训,从家政、育儿,到焊工、电工、无人机驾驶,课程紧跟生活和产业需求。邹建国和郑家丽说:“新能源光伏板要装到陡峭山坡上,用无人机运材料既省人力又安全,咱也得学新技术,今年我们报名了无人机驾驶证培训。”
郑家丽的椒林鸡火锅店院内
“妇女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更是参与者和贡献者”。今天的甘家寨,老中青三代女性在田间、灶头、工地中各展所长,从青花椒地里的汗水,到光伏板上的光芒;从火锅店升腾的烟火,到无人机掠过的山峦,她们以双手创造价值,用智慧衔接传统与现代,让“家富”与“村美”同频共振。在这片曾被地震撕裂的土地上,如今是一片巾帼“聚力”助力小村落发展的景象,而勤劳,始终是最亮丽的底色。
编辑/李怡瑶